25年来港股的成就,是互联互通的一篇壮丽史诗。
自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以来,香港股票市场得到巨大发展,内地公司在港股上市数量大量增加,内地公司股票已经成为香港股市的主要力量。2014年沪港通开通之后,互联互通已为两地市场引来3.69万亿(人民币)“活水”。
回归祖国的25载,内地企业在港股市场有了质的飞跃和增长。港股市场内地公司的数量,从1997年的95家,增长到2021年的2572家,公司数量占比从14%增长到了53%,内地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内地公司在港股市场的市值,更是从5253亿港元,增长到33.43万亿港元,市值占比从16%,暴增到81%。
这期间,涌现出了诸如腾讯、阿里巴巴、美团等互联网大厂,登陆了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等金融巨头,还有比亚迪、赣锋锂业等新能源领军企业,大力支持了药明康德、百济神州、商汤等医药和科技企业的发展。腾讯从上市至今,股价涨幅超过400倍,也为投资者贡献了大量收益。
而自2014年11月沪港通开启AH两地资金互联互通以来,南下和北上资金此起彼伏地不断增长,最新北上资金达到1.67万亿元(人民币),南下资金高达2.35亿港元(折合2.02万亿元人民币)(截至6月10日),合计高达3.69万亿元。而在过去由外资主导的港股市场,祖国内地南下的资金,也在不断争取主导权,南下资金的成交占比,从2014年的0.15%,到2021年已经高达22.58%。
一、互联互通3.7万亿活水贯通南北
2014年11月17日,是祖国内地和香港两地金融市场值得纪念的日子。连通内地A股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的沪港通正式开闸,从此之后两地资金源源不断地互相往来;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也正式开通,内地股票和港股市场开放的大门更加敞开。
两地资金相互买入的金额,从2014年的不到800亿元,到如今8年不到的时间,资金南下和北上,已经合计达到3.7万亿,距离4万亿大关也不远了。其中南下资金2.02万亿元,北上资金1.67万亿元。
从发展历程来看,2015年达1202亿,2016年翻倍式增长到2719亿,“漂亮50”价值股行情的2017年,飞跃式增长达4940亿元,而在2018年大熊市,两地资金流动有所放缓,而后2019年再度恢复快速增长,2020年、2021年的牛市行情,两地资金流动又上升到新的台阶,一年增加的净买入额超过8000亿元,分别为8056亿和8113亿。从两地净买入累计金额来看,呈现加速态势,从2014年沪港通开通,到2018年首度突破1万亿元,用时4年;而到2020年突破2万亿,第二个1万亿,仅用时2年;再过1年,很快2021年就突破3万亿。
将近8年的发展,资金的南下和北上,不仅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也对两地市场的生态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地的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到更多在港股上市的如互联网、新经济等A股市场少有的企业,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定价能力和定价权也不断增强;而通过香港北上的资金,尤其不少海外长期资金,为A股市场也注入了更多的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力量,丰富和优化了A股的投资者结构。
根据国金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的分析,南下资金投资者以机构为主,其中险资和公募基金占比较高。截至2021年末,南下资金中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比为33.24%,其他机构投资者中,保险资金或为投资主力军。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数据,2018年港股内地投资者中机构交易占比已高达55.7%,个人投资者占比仅28.0%。考虑到个人投资者较高的换手率、及近些年的机构化趋势,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或将更高。
二、内地资金在港股话语权不断增长
成交额占比超20%
由于大量内地资金南下港股,内地资金在港股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也在不断增强,尤其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大批内地专业机构南下港股“买货”,专业定价能力更强。从成交额来看,南下资金占比一步步增长,不断提高。
根据港交所数据,2021年,港股市场成交总额为41.1万亿港元,与2020年的32.1万亿港元相比,增幅为28.2%,创下历年新高。而南下的港股通资金,成交额达到9.3万亿港元,不仅同样创出历史新高,较上一年的增幅,更高达68.85%。而港股通南下资金的成交额占港股整体成交的占比,也首度突破20%,达到22.58%。
从2014年的260亿港元成交起步,历经近8年的发展,港股通资金在港股市场的影响力,点滴积累、逐渐壮大,2015年、2016年的成交额都在1万亿港元以内,而后2017年、2018年、2019年都在2万多亿港元的水平,2020年一跃超过5万亿,达到5.51万亿港元,港股通成交额一下增加了一倍多;而后2021年再度登上新的台阶,到达9.3万亿港元。
虽然港股通覆盖标的并未覆盖所有港股,但港股通成交额在整个港股市场的交易占比仍然不断地呈现出可观地增长。从2014年刚起步时仅占0.15%,到2016年达到5%,2017年达到10%,然后2020年达到17%,2021年占比就达22.58%。港股通南下资金的持仓占比也在不断增长,从刚起步的几百亿到目前3万多亿港元,最近几年加速增长,港股通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从2020年5月的3.8%上升至2022年5月的5.5%,呈现扩大态势。
两地互联互通,有人南下,也有人北上,通过沪股通深股通(合称陆股通)流入A股市场的资金也在持续增长。陆股通北上资金从2014年成交不到2000亿人民币,到2018年超过4万亿,然后2019年逼近10万亿,最新2021年成交27.63万亿,占A股总成交额超过10%。
三、内地公司源源不断,已占港股八成市值
1993年7月15日,随着港交所大厅上市锣声敲响,首家内地企业青岛啤酒正式在港股挂牌上市,从此内地企业成为港股市场源源不断的上市活水,并逐渐壮大为港股市场的主力军,香港资本市场为这些公司提供了很好的融资渠道,这些内地公司股票也为港股市场投资者奉献了非常不错的投资回报。
尤其是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更是加速前进。到1997年底,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仅为95家,占港股公司数量仅为14.43%,港股市场内地企业市值为5253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比为16.4%;到2021年底,内地企业在港股上市数量达到1368家,占港股公司数量的53%,内地公司市值达33.43万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的81%。从公司数量和市值占比来看,明显内地公司平均市值超过港股整体的平均水平。
如今,港股市场很多耳熟能详的股票,包括前十大市值的公司,都来自祖国内地。以目前港股市场第一大市值公司腾讯控股为例,不仅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超10亿用户的巨头,且从2004年港股上市至今,截至6月20日,涨幅超过400倍,总市值高达3.56万亿港元,也让参与的投资者获得了很好的投资收获和体验。此外,阿里巴巴、美团、比亚迪等都是万亿港元市值的内地大公司,也是港股市值靠前的公司。
内地企业还在不断地奔赴港股上市。据统计,2021年香港市场前十大发行的新股全部为内地企业,募资额为1883.5亿港元;在港新上市内地企业集资额占港股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98%。2021年港股前十大发行新股包括快手、京东物流、百度、B站、小鹏汽车等等。
四、在美中概股回归:港股迎接新扩容
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的摩擦增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经历了美国政策上的不友好。陆续有中概股通过各种方式在港股进行上市,为港股又增添了新一波上市潮,有券商预期可能有更多中概股要会考虑回港上市。
港交所也在“敞开怀抱”,积极迎接更多中概股回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上市融资环境。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首次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及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2021年11月,港交所就优化及简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建议刊发咨询总结,进一步放宽和降低了二次上市门槛标准、拓宽双重主要上市接纳度,以及接纳第一上市地转换。
中资股作为海外公司可以在香港主板及创业板寻求主要上市(primary listing)、双重主要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或在主板寻求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对中概股回归港股而言,则主要通过私有化退市后再上市、双重上市及二次上市这三条路径。
在经过调整修订之后,符合回港二次上市要求的中概股名单进一步增加。在此情况下,港交所或将成为中概股回流的首选,赴港上市将成主流趋势。
根据港交所及万得资讯,截至6月21日,已有27家中概股以不同形式回归港股,分别为5家私有化退市后上市,包括中国飞鹤、药明康德、易居中国、三生制药和乐逗游戏;6家双重上市,例如百济神州、理想汽车等,及16家二次上市。
2021年以来这波回港大潮当中,百度IPO(首次公开发行)募资239.4亿港元,哔哩哔哩IPO募资232.3亿港元,也都是港股IPO的大项目。实际上,早在2019年11月,就有阿里巴巴回到港股上市,2020年京东集团回港股上市。
根据各方信息,未来或有更多在美中概股回归港股。根据香港财经事务与库务局数据,截至今年4月,已有21家中概股发行人透过第二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回流香港,其总市值占所有于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超过七成。而中金公司梳理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最终筛选出42家公司已经或将在未来3~5年内满足回归港股二次上市条件。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全球进入锂镍钴资源为王时代
全球进入锂镍钴资源为王时代
国创高新(002377)龙虎榜数据(06-24)深圳云房的核心业务是新房代理业务和房屋经纪业务